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已閉幕,賽事籌辦過程中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備受關注。約1100個無障礙床位、輪椅就餐區、拓寬延長的領獎臺,向殘疾人運動員散發融融暖意;“聽聲辨位”的無障礙洗手間、低位按鍵扶手、無障礙座席,為殘疾人觀賽者帶來滿滿善意。暖心到細節的無障礙環境,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以“無礙”彰顯有愛。
我國約有8500萬殘疾人。完善全社會的無障礙設施,打造無障礙環境,既是提升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舉措,也是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題中之義。
無障礙設施建設要重視用戶體驗,提升用戶參與度。與普通基礎設施相比,建設無障礙設施對專業性、精準性要求更高。將殘障人士的意見引入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全過程,能有效提升設施效能。建設前,應廣泛征集殘疾人訴求,有的放矢開展設計工作;建設中,向殘聯等專業組織征詢意見建議,邀請廣大殘障人士體驗試用,提出改進建議;投入使用后,也要暢通意見反饋渠道,優化后期服務。
無障礙設施建設應兼顧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段殘障人士的需求。手語解說、手語主播為聽障和語言障礙人士及時傳遞有效信息;過街音響提示裝置、盲文按鍵,為視障人士亮起明燈;無障礙直梯、輪椅坡道,為肢體障礙人士掃清路障。無障礙設施建設還應貫穿全年齡段。不同年齡段的殘疾人需求各有不同,尤其要重視青少年殘疾人活動場所建設,為青少年殘疾人享受公平教育、實現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無障礙設施要建設好,更要利用好、維護好。建設無障礙設施不是簡單解決增量,而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有用的動態過程。盲道堆放雜物、無障礙停車場被占用等,看似小事,實則是影響殘障人士安全的大隱患。在投入使用后,要持續關注設施使用狀況,保障無障礙設施發揮應有作用。
無障礙信息交流與社會服務不應忽視。打造無障礙環境,不僅要著眼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還應延伸至金融、文旅、教育等領域。隨著互聯網等技術在生產生活中廣泛運用,幫助殘疾人跨越數字鴻溝、參與數字生活也是重要課題。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科技企業,也應針對殘疾人推出無障礙應用與設備。用全社會的關愛,讓殘疾人更充分、便捷地享受社會生活。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朱 彥
責編:王學睿
主編:張建兵
監制:楊柱周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電話:0931-868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