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指尖技藝,繡出指尖經濟。
慶陽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燦爛多彩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上千年傳承歷史的慶陽香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慶陽市多年來重點打造的文化名片,其不僅是獨具魅力的藝術品,更是不斷“出圈”的熱門商品。一代代的繡娘們在傳承指尖技藝的同時,用巧手繡出指尖經濟,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今年58歲的劉蘭芳,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慶陽香包繡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正在和繡娘繡制一批新設計的造型香包。
“8歲學針線,12歲進繡房,進了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上?!边@首慶陽民謠,是劉蘭芳成長的寫照。多年來,她用一雙巧手堅守著世代傳承的香包繡制技藝。
香包也叫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慶陽是中醫鼻岐伯的故里。上古時期,為了防疫驅瘟,岐伯將多種草藥研制成細末,放入藥袋,人們隨身佩戴,以達到避穢濁、御疾病的功效。慶陽地區是我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蠶桑業起源地之一,在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中,刺繡成為最重要的“女紅”之一,婦女們把花鳥魚蟲等鮮活的生活素材繡在荷包上,然后把藥袋裝入其中,佩戴到家人身上。
香包需隨身佩戴,取其芬芳,既防疫驅瘟,又可作裝飾,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香包文化延續了下來。
這首隴東民歌《繡荷包》,在慶陽廣為流傳。一枚針、一把線、一塊布,婦女們把神奇美麗的傳說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繡進了自己的香包里。慶陽香包用的布料以絲綢和彩布為主,線穗都是五顏六色的彩線。刺繡針法多達80多種,針工細密,其中最有名、最古老的針法叫做“絀絀”(chū chū),也被稱為藏針繡。
一針一線,包攬天下。慶陽香包的造型與圖案簡單質樸,內容豐富,天地萬物皆可入畫,不求形象,只求神似,看似隨心,實則寓意深刻。從大量的慶陽香包原創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龍不象龍、鳳不象鳳,幾種不同的花草可以盛開在一起,甚至一個人頭的前后左右都有鼻子、眼睛、嘴巴。這種夸張的意象造型在色彩、透視、解剖上都呈現出一種不合理性,而恰恰是這種不合理,才構成了香包作為民間藝術獨有的審美觀念。就這樣,在數千年的延續中,香包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的功能和情感。
展示非遺之美,傳承文化之根?,F在的香包造型更多樣、材質更豐富,填充物類別更多,使用場合也更多元,其中蘊含的驅邪納福、吉祥平安之意,從古至今連續不斷。一代又一代民間手藝人從“傳承”到“熱愛”,讓慶陽香包越來越“香”。
耳濡目染的熱愛讓趙麗珺一直堅守在刺繡“香包”傳承這條道路上,自2002年,當地舉辦了首屆香包節,她看到了香包刺繡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于是開始著手發展香包刺繡產業,成立合作社,將提前打樣好的香包圖分發給村里的婦女和老人,再進行加工制作,然后回收并銷售,形成批量化、規?;a。
為了在香包刺繡創作中形成獨有的風格,多年來,趙麗珺一直在傳承與創新中尋找最佳結合點,嚴把原料采購、生產工序、填充物及圖案設計每個流程的關口,讓香包兼顧美觀性和實用性。繡制香包這項民俗文化的“非遺”手藝,像趙麗珺這樣的傳統手工藝人實現了向新型手工藝人的轉型,用靈巧的雙手“繡”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八零后的任艷艷,自幼學習刺繡技藝,是慶陽香包繡制的“新一代”傳承人。2019年,任艷艷申請了“妙麗香”品牌商標,開設“非遺”手藝培訓班60多期,直接培訓學員1萬多人,并依靠“公司+基地+農戶”生產模式,集中訂單、分散制作、最后定型,直接帶動3000多名村民從事香包、刺繡等產品加工,使他們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小香包,大產業。近年來,慶陽市圍繞香包等民俗產品深度挖掘、深入開發,成立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聯合研發民俗文化新產品500多件;同時舉辦香包節、藝術節、展銷推介會等,為香包刺繡產業的發展提供研學展銷平臺。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慶陽市一批香包產業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形成文旅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目前,當地發展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公司190家,年產香包1000多萬件,帶動從業人員10萬人,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慶陽香包不僅是集精神價值、實用價值、審美價值融為一體的文化珍品,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實物印證。千姿百態的香包表達著人們祈求福壽平安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當下,慶陽香包繡制技藝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入現代元素,走入了日常生活,走向了更大的舞臺,香飄世界,綻放光彩。
來源:甘肅廣電融媒體中心
編輯:趙怡雯
責編:許玲芳
主編:王 娟
監制:楊柱周
聲明:本文版權歸甘肅廣電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系,聯系電話:0931-8688154